NASS-142《熟悉的触感》:记忆褪色处的生命诗篇
在2024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斩获三项大奖的《熟悉的触感》,以萨拉·弗里德兰的导演处女作之姿,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关于记忆、衰老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寓言。影片通过八旬老人露丝的视角,将认知障碍这一沉重议题转化为一场充满诗意与荒诞的生命旅程,在温柔与残酷的交织中,叩问着人类存在的本质。
一、记忆的残片:认知障碍的微观叙事
影片以凯瑟琳·查尔方特饰演的露丝为核心,细腻刻画了认知障碍患者的日常困境。烤面包片被遗忘在沥水架上、以现在时谈论逝者、对近在咫尺的儿子浑然不识——这些看似荒诞的细节,实则是记忆碎片化的真实写照。导演萨拉·弗里德兰通过大量手持镜头与特写,将观众带入露丝的主观世界:时而清晰如昨的钢琴旋律,时而模糊混乱的时空感知,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空间。
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疾病题材的悲情基调,转而以超现实主义的视角呈现认知障碍的复杂性。例如露丝在辅助生活机构中与年轻护理员的对话,她将对方误认为逝去的挚友,却在下一秒因窗外飘过的落叶而陷入对往事的真实回忆。这种记忆的跳跃性,既是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精准捕捉,也暗喻了人类记忆本身的不可靠性。
二、时间的褶皱:衰老与存在的哲学思辨
影片最令人震撼的,在于它超越了疾病叙事的表层,触及了存在主义的深层命题。当露丝在镜中凝视自己陌生的面容,当她试图用钢琴弹奏却只奏出破碎的音符,这些场景都成为了时间对生命痕迹的无声消解。导演通过大量象征性意象——如反复出现的时钟、逐渐褪色的照片、永远无法拼完整的拼图——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流逝的视觉隐喻。
在辅助生活机构这个特殊空间里,衰老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维度。露丝与不同阶段认知障碍患者的互动,形成了一幅关于生命周期的全景图:有人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,有人被困在当下的焦虑里,有人则已完全脱离时间维度。这种群像描写,让影片超越了个人命运,成为对所有生命终局的哲学追问。
三、温柔的抵抗:人性光辉的微光闪烁
尽管题材沉重,影片却始终保持着罕见的叙事弹性。这种弹性体现在导演对人性微光的敏锐捕捉上:当露丝在混乱中突然为护理员哼唱起童年歌谣,当她在记忆迷雾中准确辨认出儿子的脚步声,这些瞬间如同黑暗中的萤火,照亮了认知障碍者内心依然活跃的情感世界。
凯瑟琳·查尔方特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。她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,将露丝从困惑到释然、从恐惧到接纳的心理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。特别是在与儿子对峙的高潮戏中,她既表现出对现实的不解,又流露出对亲情的本能依恋,这种复杂的情绪层次让观众在唏嘘之余,更感受到人性在困境中的坚韧。
四、导演的匠心:新锐作者的叙事实验
作为萨拉·弗里德兰的长片处女作,《熟悉的触感》展现了惊人的成熟度。导演巧妙地平衡了纪录片的真实感与艺术片的诗意表达,在辅助生活机构的日常场景中注入超现实元素。例如露丝在花园中与想象中的年轻自我对话,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处理,既避免了说教感,又深化了主题的表达。
影片的视觉语言同样值得称道。大量使用柔焦镜头和暖色调,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。特别是在表现露丝记忆闪回的场景时,导演通过快速剪辑与色调变化,将过去与现在、真实与幻觉完美融合,让观众与角色共同经历记忆的迷宫。
五、现实的回响:超越银幕的社会关切
《熟悉的触感》不仅是一部艺术电影,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。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,影片对认知障碍患者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在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,更应关注患者作为完整个体的存在价值。那些被遗忘的记忆碎片,那些在混乱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微光,都值得被看见、被尊重。
影片结尾,露丝在夕阳下的钢琴前弹奏出不成调的旋律,这个开放式结局既是对生命无常的接受,也是对存在意义的肯定。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老人的故事,更是每个生命都终将面对的命题:如何在记忆褪色处,依然触摸到存在的温度。
《熟悉的触感》以温柔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残酷与美丽,它告诉我们:即使记忆如沙般从指缝间流逝,那些被爱过的痕迹,那些被温柔对待的瞬间,终将成为我们存在过的证明。这部影片不仅预示着一颗导演新星的诞生,更在2024年的电影史上,留下了关于生命、记忆与爱的深刻印记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