黒木奈美,橘京花 AARM262《我要去罗马》
当银幕上最后定格在女主角林夏站在罗马斗兽场前,任凭阳光洒在脸上的画面时,影院里响起了细碎而持久的掌声。《我要去罗马》没有用宏大的史诗叙事讲述异域冒险,也没有用狗血的爱情桥段堆砌戏剧冲突,而是以一场看似冲动的跨国之旅为载体,剖开了当代都市人在生活困境中挣扎、在梦想召唤下觉醒的精神图景。影片像一封写给所有 “被困住” 的人的信,告诉我们:远方不只是地理坐标,更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。
故事的主角林夏,是大城市里千万个 “普通打工人” 的缩影。30 岁的她,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了五年文案,每天被客户的修改意见、上司的业绩压力裹挟,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啃面包,回到出租屋面对的只有空荡的房间和母亲催婚的电话。导演用极具代入感的日常细节,勾勒出林夏的 “生存困境”: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、电脑屏幕上闪烁的 “未读消息”、便利店货架上永远加热不匀的饭团,还有她在镜子前摘下眼镜时,眼底藏不住的疲惫与失落。这些场景像一面镜子,让每个在生活中奔波的观众,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—— 我们习惯了按部就班,习惯了向现实妥协,却渐渐忘了曾经渴望过的 “远方”。
影片的转折点,始于一本尘封的日记。在整理外婆遗物时,林夏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记录着外婆年轻时的梦想:“我要去罗马,看斗兽场的日落,听许愿池的钟声。” 原来,外婆年轻时曾与恋人约定一起去罗马,却因种种变故未能成行,这个遗憾成了她一生的牵挂。看着日记里娟秀的字迹,林夏突然意识到,自己早已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,弄丢了曾经的梦想 —— 大学时她热爱绘画,却因 “不好找工作” 放弃了艺术专业,选择了 “更稳定” 的文案岗位。外婆未完成的心愿,像一颗种子,在她心里生根发芽,最终促使她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:辞职,去罗马,替外婆完成那场迟到了半个世纪的旅行。
这场罗马之行,并非一路坦途。林夏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 “意外”:语言不通导致订错酒店、钱包被偷差点流落街头、在陌生的街头迷路时遇到暴雨…… 但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困境,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。在罗马的街头,她遇到了一位靠街头绘画为生的老人,老人告诉她:“罗马的美,不在于那些著名的景点,而在于你愿意停下脚步,去感受每一块石头的温度。” 这句话点醒了林夏 —— 她之前的生活,就像在不停赶路,却从未真正停下脚步,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影片对 “梦想与现实” 的探讨,没有停留在表面的 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觉醒。在罗马,林夏重新拿起了画笔,她在许愿池边画下涌动的人群,在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画下追逐嬉戏的孩子,在斗兽场的废墟前画下夕阳下的剪影。当她把画作分享到社交平台时,意外收到了许多人的喜爱,甚至有画廊向她发出了合作邀请。但更重要的是,她在绘画中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与自信 —— 那种不为业绩、不为他人认可,只为热爱而坚持的纯粹。
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温暖与治愈。林夏在旅途中认识了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小川,小川为了追寻 “罗马式的浪漫” 来到这里,却发现真正的浪漫藏在日常的琐碎里;她还遇到了外婆当年恋人的孙子马可,马可帮她找到了外婆当年未能寄出的信件,也让她明白了 “遗憾” 的另一种意义 —— 有些梦想即使未能亲自实现,也会成为照亮他人的光。这些人物的出现,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,更像一面面镜子,让林夏在与他们的相处中,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,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内心。
影片的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与感染力。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展现罗马的美景:清晨的许愿池泛起微光,午后的斗兽场在阳光下诉说着历史,夜晚的纳沃纳广场灯火璀璨…… 这些画面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罗马的魅力,更象征着林夏内心的变化 —— 从最初的迷茫压抑,到逐渐敞开心扉,再到最终的豁然开朗。而当林夏站在斗兽场前,拿出外婆的日记,轻声念出当年的梦想时,镜头在她与日记之间切换,过去与现在在此刻交汇,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,让许多观众湿了眼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对 “女性成长” 的刻画尤为细腻。林夏的转变,不是因为遇到了 “拯救者”,而是源于自我的觉醒。她不再被 “30 岁必须结婚生子”“稳定工作才是最好选择” 的世俗观念束缚,而是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生活。这种成长,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在旅途中的每一次挣扎、每一次思考中逐渐实现的,真实而动人。
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《我要去罗马》像一剂温柔的良药,治愈着我们内心的焦虑与迷茫。它告诉我们,梦想从来不会过时,无论多大年纪,无论身处何种困境,我们都有权利去追寻自己热爱的生活;它也告诉我们,远方不只是一个目的地,更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,在这场旅程中,我们会重新认识自己,找到生命的意义。
当影片结束,走出影院,看着城市里的车水马龙,我突然想起林夏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:“罗马不是终点,而是我人生的新起点。” 或许,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“罗马”,它可能是一个地方,一个梦想,一种生活方式。而最重要的,不是是否到达了 “罗马”,而是我们是否有勇气迈出第一步,去追寻那个曾经被遗忘的自己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