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GMX203葵みれい,春谷美雨,结菜さき《我是诺朱姆 》
当诺朱姆用布满老茧的手,第一次在粗糙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,银幕前的观众仿佛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重量 —— 那不仅是一个符号的诞生,更是一个被压抑半生的灵魂,对 “自我” 的第一次确认。《我是诺朱姆》以阿富汗女性诺朱姆的真实经历为蓝本,用克制却充满力量的镜头语言,讲述了一个在极端性别压迫下,女性冲破桎梏、追寻教育权与自由的故事。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苦难,却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刺痛人心的力量;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,却在黑暗中始终为观众留存着一束名为 “希望” 的光,让我们看见个体觉醒的微光,如何在时代的阴霾中逐渐燎原。
影片最打动人心的,是对 “日常压迫” 的真实刻画 —— 那些看似琐碎的规则,实则是套在女性身上的层层枷锁。故事发生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乡村,女性被禁止接受教育、禁止独自外出、甚至连露出面容都被视为 “罪过”。诺朱姆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女,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中打水、做饭、照顾弟妹,她的未来似乎早已被注定:到了适龄年纪,就嫁给素未谋面的男人,在生育与劳作中度过一生。影片用大量生活化的镜头,展现这种压迫的无处不在:清晨,母亲为诺朱姆系上厚重的布尔卡罩袍,反复叮嘱 “不要抬头,不要说话”;集市上,诺朱姆因不小心与男性对视,遭到对方的呵斥与家人的责骂;当她偷偷向路过的教师询问 “我能读书吗” 时,得到的却是 “女人读书是亵渎神明” 的警告。这些细节没有激烈的冲突,却比任何暴力场景都更能体现女性的生存困境 —— 当压迫成为一种 “日常”,当反抗被视为 “异端”,个体的挣扎便显得格外艰难。而影片对这些细节的精准捕捉,让观众得以真切感受到,在极端环境下,女性想要争取最基本的 “做人权利”,需要付出怎样的勇气。
在人物塑造上,《我是诺朱姆》摒弃了 “完美英雄” 的叙事套路,转而塑造了一个真实、脆弱却又无比坚韧的少女形象。诺朱姆并非一开始就拥有反抗的勇气,她也曾恐惧、迷茫,甚至在家人的劝说下,一度接受了 “女性天生就该服从” 的命运。影片细腻地展现了她的心理转变:最初,她对读书的渴望源于对 “认识世界” 的好奇 —— 她看到弟弟背着书包上学时,眼中流露出的羡慕;后来,当她目睹邻居家的女孩因拒绝包办婚姻而被家人囚禁时,她意识到 “没有知识,就只能永远被他人支配”;最终,当父亲决定将她嫁给一个中年男人以换取彩礼时,她终于下定决心,用 “逃跑” 的方式反抗命运。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在一次次的刺痛与觉醒中逐渐完成的。饰演诺朱姆的演员,用极具层次感的表演诠释了这种成长:前期,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怯懦与顺从,说话时声音细若蚊蚋;中期,当她偷偷学习字母时,眼神里多了一丝执着与坚定;到了决定逃跑的时刻,她的眼神变得锐利而决绝,即便面对父亲的打骂,也不再退缩。这种 “不完美” 的真实感,让诺朱姆的形象超越了 “角色” 本身,成为无数在压迫中寻求自由的女性的缩影。
影片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,在展现苦难的同时,也为观众留下了温暖与希望的缝隙。导演没有将所有笔墨都用于刻画 “压迫者” 的残暴,而是通过诺朱姆身边人的态度变化,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微光。诺朱姆的母亲,最初是传统规则的 “执行者”—— 她严格要求诺朱姆遵守性别禁忌,甚至在诺朱姆偷偷读书时加以阻止;但当她看到女儿因渴望知识而偷偷落泪时,内心的柔软被唤醒,她开始在深夜为诺朱姆掩护,甚至将自己攒下的私房钱塞给她,让她去寻找逃跑的机会。这种转变不是 “突然的善良”,而是一个女性在看到 “另一种可能” 后,对自身命运的反思与共情。此外,影片中那些帮助诺朱姆的人 —— 偷偷教她读书的女教师、愿意为她提供庇护的陌生人、最终帮助她逃离家乡的记者,他们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,证明即便在最压抑的环境里,依然有人坚守着 “正义” 与 “良知”。这些温暖的细节,让影片避免了沦为 “苦难展览” 的陷阱,而是成为一部关于 “人性韧性” 的赞歌。
从深层主题来看,《我是诺朱姆》探讨的不仅是 “女性教育权” 的问题,更是 “个体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确认自我价值” 的永恒命题。诺朱姆对 “读书” 的追求,本质上是对 “自我掌控权” 的争夺 —— 她想要通过知识,了解自己是谁、自己能做什么,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为自己安排的命运。影片中,有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:诺朱姆在逃跑的路上,遇到一位正在田地里劳作的老妇人,老妇人问她 “你要去哪里”,诺朱姆回答 “我要去一个能让我读书的地方”。老妇人沉默片刻后,递给她一块干粮,说 “去吧,孩子,不要像我们一样,活了一辈子,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”。这句简单的话,道尽了无数女性的遗憾与期盼 —— 她们并非不渴望自由,只是在长期的压迫中,早已失去了 “反抗” 的勇气与能力。而诺朱姆的意义,就在于她打破了这种 “认命” 的循环,用自己的行动证明:即便身处最黑暗的深渊,只要心中有光,就有可能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。
影片的视觉语言与主题表达高度契合,用细腻的镜头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张力。在色彩运用上,影片前期以灰暗的色调为主 —— 村庄的土黄色墙壁、女性厚重的深色罩袍、阴沉的天空,这些色彩共同营造出压抑、沉闷的氛围;而当诺朱姆逃到城市,看到女子学校里穿着校服的女孩们时,画面色调逐渐变得明亮 —— 蓝色的校服、绿色的草地、阳光照耀下的教室,这些色彩象征着 “希望” 与 “新生”。这种色彩的对比,不仅直观地展现了诺朱姆生活环境的变化,更隐喻了她心理状态的转变。在镜头运用上,导演擅长用 “特写镜头” 捕捉人物的情感细节:当诺朱姆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时,镜头聚焦在她颤抖的手与纸上的字迹上,让观众感受到她内心的激动与忐忑;当她在车站与母亲告别时,镜头在两人的面部特写间切换,母亲眼中的泪水与诺朱姆眼中的坚定,无需台词,便传递出复杂的情感。这种细腻的视觉表达,让影片的情感冲击力更加持久。
《我是诺朱姆》不是一部 “轻松” 的电影,它让我们直面世界上依然存在的性别压迫与不公,让我们看到无数女性为了最基本的权利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。但它也不是一部 “绝望” 的电影,它通过诺朱姆的故事告诉我们: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,但当一个人敢于打破规则、追寻自由时,她的行动就会像一颗石子,在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,影响更多人。当影片结尾,诺朱姆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与其他女孩一起朗读课文时,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—— 那笑容里没有了怯懦与恐惧,只有对未来的期待与自信。这个画面或许简单,却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:它证明,无论现实多么残酷,对知识的渴望、对自由的追求,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本能;而每一个为梦想而抗争的人,都值得被尊重与铭记。
这部电影的价值,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抗争故事,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: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 “受教育权”“选择权”,对世界上许多女性而言,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它提醒我们,“性别平等”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需要每一个人用行动去推动的事业;它也让我们相信,只要还有人像诺朱姆一样,敢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,那么 “平等” 与 “自由” 的一天,就终会到来。






